红色基因,淮工起航。7月25日上午9:00,yl8cc永利官网“寻访支边青年,追忆峥嵘岁月”暑期实践活动在24#217召开启动仪式。潘登峰同学主持了此次启动仪式,顾秉健老师对参加这次活动的6名同学提出了要求和注意事项。本次奔赴井冈山地区是淮安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各级都十分关注重视。通过采访和实地调研的形式,了解支边青年的生存状况和文化特质,探究其投身祖国建设的奉献精神和先进思想境界。
7月27日纪实
日夜兼程12小时,参加“寻访支边青年,追忆峥嵘岁月”活动的六名同学于7月27日下午一点到达革命圣地井冈山。到达井冈山后,同学们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帮助。在他们的帮助下,同学们很快找到井冈山知青纪念馆。在纪念馆内,大家深入了解了上世纪支边青年初来井冈山时面对的恶劣环境和艰难处境。同学们参观的同时还进行激烈的讨论。由于天色渐晚,第一天的行程也就此结束。
7月28日纪实
井冈山是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历史博物馆,走进来,有些厚重的历史画面感。盛夏的井冈山,翠竹满山、郁郁葱葱。7月28日,穿过峰峦叠嶂的井冈山峦,“寻访支边青年,追忆峥嵘岁月”的一行六人通过当地政府的指引来到大井林场寻找当年的知青们。
由于年事已高,还留在当地的知青已经非常少了。但同学们偏就不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名来自上海的知青——朱贵英女士。当看到婆婆的时候,同学们被她的气质和精神面貌震惊,一点都不像七十多的老人。在和同学们的聊天中,老人谈到她初来井冈山时候的情形。当初,她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井冈山,来到井冈山后才发现,这边就是一座座的荒山,一切都等待着他们去开发。老人去过酒厂,后来去科研所打杂,最后来到大井林场工作,尽管工作十分辛苦,环境十分恶劣,但她并没有想过离开和放弃。当问及原因时,老人回答到那个年代,她们十分崇敬毛主席,而且井冈山当地的民风淳朴,让她们甘愿为井冈山的建设奉献自己。她提到当年的领导干部特别关心她们这些知青,生活上给她们帮助,知青一有思想疙瘩,第一时间开展思想工作。在采访的最后,老人认为这是最好的年代,期望同学们有所作为。朱贵英女士一家热情招待了同学们,特意开了个西瓜给大家解渴。在互相的祝福与道别中,六名同学离开了大井林场。在于朱女士的交流中,让同学们看到了一名老知青的家国情怀,一样令人怦然心动。
7月29日纪实
这是来自淮安的“寻访支边青年,追忆峥嵘岁月”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井冈山的第三天。
在昨天对朱贵英女士的采访中,同学们得知在大井还有另一名支边青年——戴玉珍女士, 戴女士虽然已经70多,但还是每天坚持从离家铁坑几公里的地方步行至大井做些小生意,偶尔也会参加一些座谈活动。脸很黑,但精气神很足,这是戴女士给同学们的最大印象。在和她的交流中,六人得到了一些信息。她来井冈山已经59年了,刚到这边时,她和她的同伴负责修路的工作,每天超负荷工作十多个小时,但她无怨无悔。戴女士始终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并且将自己这种“正能量”传播给身边的工友。她说她最敬佩自己当时一起修路的领导,那个领导十分“接地气”,对她们这些城市里来的知青在生活和工作中给予最大的帮助。在采访的最后合影留念时,戴女士饱经岁月洗礼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7月30日纪实
“寻访支边青年,追忆峥嵘岁月”的六名同学来到井冈山的第四天,留给大家的时间不多了,在最后的日子里,大家期望会有新的收获。上午,同学们来到了水口景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句话来形容上午的行程最适合不过。还没进景区,大家就被门口的“上海知青店”给惊喜到。店主是来自上海的张阿姨,68年前来到井冈山当知青。阿姨起初很腼腆,并不想接受同学们的采访,但最后被大家的热情给打动,开始和大家交流起来。张阿姨讲到,她来这边也是漫山遍野地跑,组织上指派她们去哪就去哪。虽然很苦很累,但她们并没有怨言。在告别了张阿姨以后,六人往大山深处走去。在山间的一个商店,六人暂时休息的时候,偶然遇见了来自云南大学的陈教授。陈教授也是当年下到井冈山的知青,当年她从井冈山一路走到革命圣地延安,用时三个月零三天。同时她还询问我们这一行有何收获。
下午,六人来到了红军造币厂,在百竹园中,大家发现了一个亭子叫虚心阁。虚心阁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知青盖的。面对整个墙壁的知青名字,同学们肃然起敬。井冈山之行即将画上句号, 同学们也将从井冈山再出发,投身到学习生活的新征程中。
访支边青年实践团总结
在这短短的五天里,同学们寻访了支边青年,学习井冈山革命历史,游览红色景区,认识到了我党在井冈山时期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领略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敢于为了信仰献出生命的革命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同样在这五天中,大家的身心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也变得更加的熟悉或结识了新的朋友。总之,在井冈山的这段时光将会是每个人人生道路山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传承井冈山文化,让信仰点亮人生。